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虽然操作简便,但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不少潜在风险,企业在选择或被动接受核定征收时需要特别警惕:

主要风险
政策适用风险:
- 不符合条件却采用核定: 税务法规对核定征收有明确的条件限制(如账簿不全、难以查账等)。如果企业实际具备查账征收条件(有健全账簿、能准确核算),却为了降低税负或简化操作而申请或接受核定征收,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会被要求改为查账征收,并对之前核定期间少缴的税款进行追缴、加收滞纳金甚至处以罚款。
- 对政策理解偏差: 企业或税务人员对核定征收的适用范围、条件、应税所得率等理解有误,导致错误适用核定方式。
税负上升风险:
- 实际利润率低于核定率: 核定征收的核心是税务机关根据行业、规模等因素核定一个应税所得率(或直接核定应纳税额)。如果企业的实际利润率低于核定的应税所得率,那么核定征收计算出的应纳税额将高于按实际利润计算的查账征收税额。例如,某批发业核定应税所得率为8%,但企业某年实际利润率只有3%,则按8%计算所得税明显吃亏。
- 成本费用无法扣除: 核定征收通常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成本、费用和损失(除少数特定情况外)。对于实际经营中成本费用占比较高的企业(如研发投入大、前期亏损等),核定征收会导致税负显著高于查账征收。
税务检查与稽查风险:
- 核定非“免检金牌”: 核定征收不等于税务机关放弃监管。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存在以下情况,有权进行核查,并可能追溯调整:
- 企业隐瞒收入、虚列成本(即使核定征收,虚报也会影响作为核定基础的数据)。
- “假核定”风险: 部分企业(尤其是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利用核定征收政策,进行虚开发票、转移利润、拆分收入(如明星、网红设立多个个独/个体)等避税甚至偷税行为。此类行为是税务稽查重点,一旦查实,后果极其严重(补税、滞纳金、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且核定征收本身不能作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
政策变动与收紧风险:
- 国家监管趋严: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持续加强对核定征收的管理,特别是对权益性投资、文娱领域、高收入人群等。政策存在不断收紧、适用范围缩小的趋势(如2021年底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明确规定持有股权、股票等权益性投资的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一律适用查账征收)。
- 地方政策不稳定: 核定征收的具体执行标准(如应税所得率)有时由地方税务机关掌握,存在地区差异和变动可能。企业依赖的核定政策可能突然被取消或调整,导致税负预期不稳定。
企业发展受限风险:
- 财务管理弱化: 长期依赖核定征收,可能导致企业忽视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内部管理粗放,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规范化经营。
- 融资、上市障碍: 规范的财务报表是企业融资、贷款、吸引投资乃至上市的基本要求。核定征收企业通常缺乏符合要求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会严重阻碍这些进程。
- 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许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型微利企业优惠、亏损结转弥补等)仅适用于查账征收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无法享受这些政策红利。
行业与业务真实性风险:
- 特定行业受关注: 某些被普遍认为利用核定征收避税的行业(如文娱、咨询、投资类合伙企业、部分个体户聚集行业)更容易成为税务稽查的重点对象。
- 业务真实性存疑: 如果企业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核定征收政策,缺乏实质经营或业务规模与开票量严重不匹配,极易引发税务预警和稽查。
总结与建议
- 核定征收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纳税人难以准确核算)采取的一种简化征收方式,并非税收优惠或避税工具。
- 企业应首先努力健全财务制度,争取适用查账征收。 这不仅更符合规范经营的要求,长期来看税负可能更合理(尤其在利润不高或成本费用高时),并能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 如果确实符合核定征收条件且选择采用:
- 如实申报作为核定依据的收入额等数据,避免隐瞒收入。
- 充分认识核定征收下税负可能高于查账征收的风险(特别是在低利润年份)。
-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动向,特别是核定征收政策的收紧趋势。
- 避免参与或设计利用核定征收进行的所谓“税务筹划”(特别是涉及拆分收入、虚开发票等),此类行为风险极高。
- 咨询专业人士: 在决定是否采用核定征收或评估其风险时,务必咨询专业的税务师或会计师,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便利的背后隐藏着多重风险。企业在决策时必须审慎评估,以合规经营和长远发展为目标,切勿因短期便利或不当避税动机而埋下重大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