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疗器械 查看内容

二类医疗器械目录查询指南

2025-7-28 10:05| 发布者: knnliang| 查看: 8| 评论: 0

摘要: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它们的管理风险程度介于一类(低风险)和三类(高风险)之间。 关于“二类医疗器械目录” 官方权威来源: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发布和管理《医疗 ...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医疗器械。它们的管理风险程度介于一类(低风险)和三类(高风险)之间。

关于“二类医疗器械目录”

  1. 官方权威来源: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发布和管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唯一官方机构。
    • 最准确、最权威、最新的目录信息,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
    • 官方网站入口(通常路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 医疗器械板块 -> 相关法规/文件/数据库 ->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2. 目录结构与内容:

    • 现行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是按照产品预期用途和专业技术领域进行编排的,而不是简单地按类别(一类、二类、三类)分成单独的列表。
    • 目录通常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 分类编码: 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如XX-XX-XX格式,代表产品所属的大类、子类和品名举例。
      • 产品描述/品名举例: 对属于该分类编码项下的典型产品进行描述或列举。
      • 预期用途: 说明该医疗器械的设计用途。
      • 管理类别: 明确标注该分类编码项下的产品属于第几类医疗器械(即一类、二类或三类)。 这是判断产品类别的核心依据。
      • 分类规则: 说明将该产品归入此管理类别的依据。
    • 因此,要查找哪些产品属于二类医疗器械,需要在整个《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数据库中,查找“管理类别”一栏标注为“Ⅱ类”或“第二类”的所有条目
  3. 如何查询特定产品是否为二类?

    • 首选方法:访问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
      • 利用搜索功能,输入产品的通用名称关键词
      • 查看查询结果中对应的“管理类别”是否为“Ⅱ类”。
    • 查看产品注册证/备案凭证: 在中国合法上市的二类医疗器械,其包装、标签、说明书或随附文件中必须标明其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格式如:X械注准XXXXXXXXXXX)或备案凭证号(格式如:X械备XXXXXXXXXXX)。其中:
      • “注准” 对应的是境内第三类、进口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证
      • “注进” 对应的是进口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证
      • “备” 对应的是境内第一、二类医疗器械的备案凭证
      • 因此,如果你看到一个境内产品的注册证/备案凭证号是省简称+械备+XXXXXXXX(例如:浙械备20240001号),那么它一定是境内二类医疗器械国械注准/注进开头的需要进一步看类别。
    • 咨询地方药品监管部门或专业机构: 如果通过以上方式无法确定,可以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或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咨询,或寻求专业法规咨询机构的帮助。

    二类医疗器械目录查询指南

常见二类医疗器械示例 (请注意,具体类别需以官方目录为准)

  • 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 血压计、电子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脉搏血氧仪、超声雾化器(非治疗用)、大部分助听器。
  • 医用成像器械: 超声诊断设备(B超、彩超)、X射线机(部分低能量)、红外热像仪。
  • 物理治疗器械: 磁疗设备、中低频治疗仪、红外治疗设备、牵引器械(非电动)、电动轮椅车。
  • 临床检验器械: 生化分析仪(部分)、血细胞分析仪(部分)、尿液分析仪、血糖仪及试纸、妊娠诊断试纸(早早孕检测试纸)。
  • 手术器械/有源手术器械: 电动手术床、电动手术台、无影灯、高频电刀、激光手术设备(部分低功率)、手术显微镜(部分)、呼吸麻醉设备管路及附件。
  • 无源植入器械: 骨科植入物(部分,如接骨板、螺钉、人工关节-部分)、心脏封堵器、软组织修复材料(部分)、不可吸收缝合线。
  • 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 输液泵、注射泵、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静脉留置针、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无菌医用手套、避孕套。
  • 眼科器械: 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及其护理液、视力训练仪器、验光设备(部分)。
  • 口腔科器械: 牙科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钻头)、光固化机、洁牙机、义齿基托树脂、齿科藻酸盐印模材料。
  • 中医器械: 针灸针、电针治疗仪、拔罐器、刮痧板(作为医疗器械管理时)。

重要提示

  1. 动态更新: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会根据技术发展和风险评估进行动态调整。务必查询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最新版本。
  2. 具体产品判定: 即使知道某个通用名称通常是二类,但最终确定某个特定型号、规格的产品是否属于二类,最严谨的方式是查询其注册证/备案凭证信息或依据官方目录进行界定。
  3. 分类界定: 对于目录中未明确涵盖或难以判断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以向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申请分类界定

总结: 要准确了解“二类医疗器械目录”,核心是访问国家药监局官网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数据库,查找管理类别为“Ⅱ类”的所有条目,或者通过查询具体产品的注册/备案信息来判断。切勿依赖非官方或过时的列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