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这是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核心分类方式。它们的区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核心区分原则:风险程度
- 风险评估主要考虑:
- 预期用途: 器械是用于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避孕、辅助生殖、消毒、灭菌、植入、支持、维持生命?还是用于体外诊断?
- 作用机理: 器械如何发挥作用?是否有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途径参与?
- 作用部位: 器械接触/作用于人体哪个部位?(体表?体内?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 使用时限: 是暂时使用(<60分钟)、短期使用(30天以内)还是长期使用(>30天)?是植入器械吗?
- 器械特性: 是否有能量源?是否是无源器械(如手术刀、支架)?是否是软件?
- 对人体可能的损害程度: 如果器械失效或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伤害是轻微的、中等的,还是危及生命或导致永久性损伤?
三类医疗器械的具体区分:
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
- 特点: 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 常见例子:
- 基础外科器械(非无菌):手术刀柄/刀片(非无菌)、解剖刀(非无菌)、普通手术剪、普通组织镊、换药镊、拆钉钳。
- 物理治疗设备:普通病床、普通轮椅、防压疮垫、冷敷袋/热敷袋(非化学发热)、磁疗器具(非植入)。
- 体外诊断试剂:大部分非无菌提供、非微生物培养基、非用于血型或组织配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如部分样本处理试剂、缓冲液)。
- 其他:医用棉签/棉球(非无菌)、绷带(非无菌)、透气胶带、检查手套(非无菌)、义齿基托树脂(印模或制作材料,非最终义齿)、X光观片灯、医用冰袋/冰帽(非化学制冷)。
- 监管方式: 备案管理(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
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
- 特点: 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 常见例子:
- 诊断/监护设备:血压计、血糖仪及试纸、体温计(电子/红外)、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诊断设备(非治疗用)、助听器、制氧机(家用)、雾化器、睡眠呼吸机(家用)。
- 治疗/康复设备:中低频治疗仪、红外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针灸针、无菌手术器械(手术刀、剪、镊等)、缝合针/线、无菌注射器/针头、避孕套、宫内节育器。
- 部分植入/介入器械:部分人工关节(如部分非承重部位)、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及护理液、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支架(部分)。
- 体外诊断试剂:用于病原体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激素检测、药物浓度监测、部分遗传病检测等的试剂(通常不用于伴随诊断或高风险的筛查诊断);无菌提供或需要特殊条件储存的试剂;微生物培养基;血型试剂。
- 监管方式: 注册管理(需要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册)。
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
- 特点: 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通常是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植入人体,或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 常见例子:
- 植入器械: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大部分,尤其是冠脉、脑血管等关键部位)、人工关节(承重部位,如髋、膝)、骨科植入物(钢板、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人工血管、乳房植入体、神经刺激器(植入式)。
- 生命支持/高风险治疗设备:血液透析设备、心肺转流系统(体外循环机)、高频电刀(手术用)、激光手术设备、呼吸机(危重症用)、婴儿培养箱、麻醉机。
- 诊断/监测设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设备(PET)、伽马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
- 体外诊断试剂:用于疾病筛查(如新生儿遗传病筛查)、诊断(如肿瘤伴随诊断、确诊病原体的高灵敏度试剂)、监测(如移植排斥反应监测)、预后判断(如肿瘤预后标志物)的高风险试剂;与血源安全直接相关的试剂(如HIV、HBV、HCV血液筛查试剂);用于血型/组织配型的试剂。
- 其他: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于疫苗、高风险药物注射)、植入式药物输注设备。
- 监管方式: 注册管理(需要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
总结对比表:
特征 |
第一类医疗器械 |
第二类医疗器械 |
第三类医疗器械 |
风险程度 |
低 |
中 |
高 |
管理要求 |
常规管理 |
严格控制管理 |
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 |
监管方式 |
备案 (市级药监部门) |
注册 (省级药监部门) |
注册 (国家药监局) |
常见例子 |
非无菌手术器械、普通病床、轮椅、非无菌棉签、大部分非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 |
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助听器、避孕套、无菌注射器、隐形眼镜、部分体外诊断试剂 |
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血管支架、呼吸机(危重)、血液透析机、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 |
关键考量 |
体表使用、非侵入、无能量、作用短暂 |
诊断/监护/治疗用、侵入体腔、有能量、短期/长期接触 |
植入、生命支持、高能量、长期接触、高风险诊断/治疗 |
重要提示:
- 具体分类依据目录: 最权威的分类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目录中详细列出了各种医疗器械产品的具体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查询该目录来确定特定产品的确切类别。
- 动态调整: 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认知深入,某些器械的风险评估可能改变,其分类也可能调整。
- 非医疗器械: 很多产品虽然与健康相关(如健身器材、普通眼镜、按摩器具、装饰性隐形眼镜、非医用口罩等),但如果不满足医疗器械的定义(即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则不属于医疗器械,不受此分类监管。
- 分类决定: 如果对某个产品的分类有疑问,可以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分类界定。
如何查询某个产品属于哪一类?
最可靠的方法是直接访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查询其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在目录中可以根据产品名称、描述或预期用途进行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