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代理 一般纳税人 查看内容

什么是购进扣税法?

2025-7-11 20:28| 发布者: knnliang|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购进扣税法是一种在增值税计算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它的核心思想是:纳税人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等于其当期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产生的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负 ...

购进扣税法是一种在增值税计算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它的核心思想是:纳税人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等于其当期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产生的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负担的进项税额。

简单来说,就是:应纳税额 = 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

什么是购进扣税法?

关键要点解析

  1. “购进”的含义:

    • 指纳税人为了生产、经营而购买原材料、商品、固定资产(符合条件)、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接受应税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等行为。
    • 这些购进行为通常需要取得合法的扣税凭证(主要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完税凭证等)。
  2. “扣税”的含义:

    • 指在计算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时,允许从销售产生的税款(销项税额)中扣除为购进所支付的税款(进项税额)。
    • 这部分“扣除”的进项税额,本质上是你购进时已经垫付给上游供应商或海关的增值税款。国家允许你把这部分垫付的税款从你代国家收取的销项税款中抵扣掉,避免重复征税。
  3. “当期”的重要性:

    • 购进扣税法强调时间匹配。通常,纳税人只能在当期或者符合规定的后续期间(如发票认证/勾选确认后)抵扣当期以前期间取得但符合抵扣条件的进项税额。
    • 销项税额也是根据当期实现的销售额计算。
    • 这种“当期对当期”的原则是购进扣税法运作的基础。

购进扣税法的主要特点

  • 凭票抵扣: 抵扣进项税额必须以取得合法有效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为前提,其中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最主要的凭证。
  • 抵扣链条完整: 它依赖于增值税环环相扣的抵扣机制。上游企业缴纳/收取的税款成为下游企业抵扣的基础。
  • 避免重复征税: 核心目标就是只对每个环节的增值额征税。购进时支付的税款(进项税)在本环节被抵扣掉,只就本环节新创造的价值(增值额)对应的税额(销项税 - 进项税)缴纳。
  • 简化计算(相对于实耗扣税法): 相比于根据实际耗用原材料计算可抵扣税额的“实耗扣税法”,购进扣税法在取得合法凭证的当期(或按规定确认的期间)即可申报抵扣,操作上更简便,更符合商业实践。
  • 有利于税收征管(以票控税): 通过严格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扣税凭证,税务机关能有效地监控纳税人的购销活动。

与“实耗扣税法”的区别

  • 购进扣税法:购进环节取得合法凭证并按规定确认后,即可在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不论购进的货物/服务是否已在当期实际投入生产或销售
  • 实耗扣税法: 只有当购进的货物/服务实际被生产所耗用(用于生产应税产品)或实际销售时,其对应的进项税额才允许抵扣。这种方法计算复杂,征管难度大,实践中已很少使用。购进扣税法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增值税/商品服务税的主流方法。

举例说明

假设某制造企业是一般纳税人:

  1. 购进原材料: 本月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00,000元,增值税额(进项税额)13,000元。
  2. 生产销售: 本月用该批原材料生产产品并全部销售,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销售额200,000元,增值税额(销项税额)26,000元。
  3. 计算应纳税额(购进扣税法):
    • 当期销项税额 = 26,000元
    • 当期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 = 13,000元(在购进取得发票并勾选确认的当月即可抵扣)
    • 当期应纳税额 = 26,000元 - 13,000元 = 13,000元

解读: 该企业销售产品代收了26,000元税款,但它在购进原材料时已经支付了13,000元税款(包含在给供应商的货款里)。购进扣税法允许它把这13,000元垫付的税款从代收的26,000元税款中抵扣掉,最终只需向税务局缴纳差额13,000元。这13,000元正好对应它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值额100,000元(200,000 - 100,000)乘以税率13%的结果。

总结

购进扣税法是一种高效、主流的增值税计算方法。它以当期合法的购进凭证为依据,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时,扣除当期购进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额。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商品或服务在流转过程中的重复征税,体现了增值税“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环环抵扣”的核心特征,简化了计算,并有利于税务机关实施“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

核心公式:

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