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资金 查看内容

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需要缴纳哪些税?

2025-10-28 20:25| 发布者: knnliang| 查看: 23| 评论: 0

摘要: 根据《公司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用一套设备入股一家公司,原本购入价100万元,评估价已达200万元,这看似简单的投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税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是指在商业实践中,企业或者个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非货币性资产出资设立企业或向已设立的企业增资扩股的行为。

根据《公司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需要缴纳哪些税?


01 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税务处理框架

从税法角度看,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被视为两个连续的交易行为:一是转让非货币性资产,二是以取得的转让对价进行投资。

资产所有权属发生转移时,其所隐含的增值收益开始实现,需要按规定纳税。

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涉及多个税种,包括所得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印花税等。

不同身份的投资者(如法人股东、自然人股东、个人独资企业)面临的税务处理也不同。

02 企业所得税处理详解

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当评估资产并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扣除计税基础后的余额,计算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递延纳税政策

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所得,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应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项政策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居民企业,且投资对象为居民企业。

企业需将股权投资合同或协议、对外投资的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评估确认报告等资料留存备查。

特殊情况的处理

企业在对外投资5年内转让股权或投资收回的,应停止执行递延纳税政策。

就递延期内尚未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一次性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果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同时符合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企业可选择按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执行。

03 个人所得税处理指南

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属于财产转让行为,应在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时,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款计算与缴纳

应纳税所得额 = 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 - 资产原值 - 合理税费

税率为20%,一次性缴税有困难的,可合理确定分期缴纳计划,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分期缴纳。

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到境内居民企业,被投资企业支付的对价全部为股票(权)的,可选择投资入股当期暂不纳税,待转让股权时再纳税。

04 增值税处理要点

法人股东以动产出资时,将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行为视同销售,应当缴纳增值税。

自然人股东以动产出资,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无需缴纳增值税。

以不动产或者无形资产出资入股,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但自然人以住房出资的,根据地区差异和购买年限可能享受增值税优惠。

05 其他税种处理

土地增值税

单位、个人在改制重组时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对其将房地产转移、变更到被投资企业,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但上述政策不适用于房地产转移任意一方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情形。

契税

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应当征收契税。

母公司以土地、房屋权属向其全资子公司增资,视同划转,免征契税。

印花税

在股东以房产、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机器设备及其他动产、股权等出资的情况下,印花税处理在实践中存在争议。

被投资企业因资本变动,需就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增加部分按“营业账簿”税目缴纳印花税。

06 特殊资产类型的投资处理

债权出资

债转股在税务处理上拆解为两步: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

如果公司支付的债务清偿额与该债务的账面价值一致,则各自无相应税务影响;如果不一致,则需确认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

技术成果出资

企业或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到境内居民企业,被投资企业支付的对价全部为股票(权)的,可选择暂不纳税

待转让股权时,按股权转让收入减去技术成果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差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07 实操建议与风险防范

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前,建议进行全面税务筹划,评估不同出资方式的税负影响。

准确评估资产价值,评估结果既是确定出资额的依据,也是税务机关确认计税基础的重要参考。

完善投资协议条款,明确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包含增值税,避免未来产生出资不实的争议。

保留完整资料,包括资产评估报告、原值凭证、投资协议等,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与主管税务机关保持良好沟通,特别是在政策执行存在争议的领域,如印花税处理等。


面对复杂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税务处理,企业决策者应当尽早规划:一项研究发现,提前进行税务筹划的企业比事后处理的企业平均降低税负25%以上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