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列支”是一个财税领域的专业术语,主要指在企业计算应缴纳的所得税之前,将符合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损失等支出项目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可以这样理解:
- 计算基础: 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不是直接根据企业的全部收入计算的,而是根据 “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的。
-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 “税前列支”的核心: 这里的 “各项扣除” 就是“税前列支”的内容。它是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这个环节(也就是在确定要交多少税之前),允许企业从收入中减掉的那些合法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支出。
- 作用: 税前列支直接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从而降低了企业最终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额。这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合法降低税负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点总结:
- “列支”指的是允许在账面上记录并在计算利润时扣除。
- 核心效果: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 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担。
税前列支 vs. 税后列支:
- 税前列支: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能直接抵税(减少税基)。例如:合理的工资薪金、原材料成本、租金、符合规定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符合条件的利息支出、折旧摊销、税金(增值税除外)等。
- 税后列支: 不能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净利润)中支付。例如:企业所得税本身、对股东的利润分配(分红)、超过税法扣除标准的罚款、滞纳金、非公益性捐赠、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等。这些支出不能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税前列支的重要原则:
- 相关性原则: 支出必须与企业取得收入的活动直接相关。
- 合法性原则: 支出必须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 凭证合规: 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发票等)。白条通常不能作为税前列支的有效凭证。
常见的税前列支项目(需符合税法规定):
- 税金(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不包括增值税)
- 损失(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符合规定的坏账损失等)
- 其他支出(符合规定的捐赠支出、合理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有限额)、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有限额)、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符合规定的利息支出等)
简单来说,“税前列支”就是税法允许企业在计算要交多少所得税之前,先扣掉的那些合理合法的成本和费用。能税前列支的项目越多(在合理合法范围内),企业最终要交的税就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