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支出。 您可以这样理解:
核心要点:如果一个支出与公司正常经营无关,且不常发生,那么它很可能就被归类为营业外支出。 二、营业外支出主要包含哪些?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资产处置损失 指企业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时,实际收到的价款低于其账面价值(即账面净值)的部分。
2. 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 指因自然灾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物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发生毁损或完全报废而产生的净损失。
3. 债务重组损失 指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高于其收到的现金或其它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4. 公益性捐赠支出 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
5. 非常损失 指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台风)导致的各项资产净损失,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的部分。
6. 盘亏损失 指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实物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数量少于账面数量的损失。在查明原因并处理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7. 罚款、违约金支出 指企业因违反合同、协议或法律法规而支付的各种罚款、滞纳金、违约金。
8. 其他 不符合上述分类但性质上属于营业外的其他支出。 三、重要区分:营业外支出 vs. 期间费用这是理解的关键,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总结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利润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反映了那些“意外”的、与主业无关的损失和支出。在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时,财务分析师通常会关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营业外收支)后的净利润,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其核心业务的、可持续的盈利水平。如果一个公司的利润主要靠营业外收入支撑,或者营业外支出异常巨大,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