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再是了。目前中国公司注册实行的是 “认缴制” ,而非过去的“实缴制”。
下面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1. 核心答案:认缴制 vs. 实缴制
认缴制(目前主流制度):
- 含义:股东承诺在某个期限内向公司投入的资本总额。这个“承诺的金额”就是营业执照上显示的“注册资本”。
- 特点:在公司注册时,不需要立即将这笔钱全额存入公司的银行账户或进行验资。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是一个“认缴”的数字,代表了股东的责任上限和公司的规模。
- 期限:股东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的金额、方式和时间,并记载在公司章程中。这个期限可以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但应在公司存续期内)。
实缴制(过去制度,现在仅限特定行业):
- 含义:股东必须在公司注册时,就实际缴足营业执照上显示的注册资本金额,并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来证明资金已到位。
- 特点:注册资金是多少,公司账户里就必须马上有这么多钱。

2. 哪些行业仍然需要“实缴”?
虽然大部分行业都采用了认缴制,但出于风险控制和公共安全考虑,法律和行政法规对部分特殊行业仍有实缴要求。这些行业通常包括:
- 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
对于这些行业,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必须是实缴金额,并且在注册时就需要提供验资证明。
3. 重要提示和法律风险
选择“认缴制”并不意味着注册资本可以随便填写,不用承担责任。它背后有严肃的法律责任:
责任以认缴额为限: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如果公司负债破产,股东需要在认缴但尚未实缴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来偿还公司债务。
- 举例:公司注册资本认缴1000万,你占70%即认缴700万,但只实缴了100万。如果公司破产欠债500万,你需要在尚未实缴的600万范围内,承担相应的债务清偿责任。
认缴资金不是越高越好:很多人觉得注册资本写得越大,公司显得越有实力。但这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因为认缴的金额就是你承担责任的上限。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法院可以要求股东提前履行出资义务。
“天价注册资本”的隐患:如果一个注册资本1亿元但实缴为0的公司出现纠纷,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在1亿元范围内承担责任。股东如果无法证明有足额出资能力,可能会被列入失信名单。
总结
- 对于普通公司(如科技、贸易、服务等):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是认缴金额,无需立即实缴,可以根据章程约定分期缴纳。
- 对于特殊行业(金融、劳务派遣等):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必须是实缴金额,注册时需到位并验资。
- 无论哪种:注册资本都代表了股东的法律责任,切忌盲目夸大,应根据实际经营需求和自身出资能力慎重填写。
|